唐代大诗人“诗圣”杜甫
来源:网络
编辑:佚名
更新时间:2010-11-25
在唐代诗人中有两人的成就达到了诗歌创作的顶峰;一个是登上浪漫主义之巅的“诗仙”李白;一个是登上现实主义之巅的“诗圣”杜甫。 杜甫一生,经历了唐玄宗、唐肃宗、唐代宗三个皇帝统治的时期,这个时期也正是唐王朝由太平盛世转到衰落的大动荡时期。杜甫的伟大的现...
衣裳。却看妻子愁何在?漫卷诗书喜欲狂。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。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!”诗人听到这消息,涕泪纵横,兴高采烈,又要“放歌”,又要“纵酒”,心情轻松愉快,简直象年轻了十几岁之样。诗人的爱国之情,溢于言表。
公元759年夏天,杜甫辞了官,带着全家迁到秦州,后又迁到同谷。这时,他非常穷困,无衣无食,只能靠拾橡栗,挖土芋过日子。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,他又搬到四川成都。这一年冬天,他依靠朋友的帮助,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建了一座茅屋,后人称为 “浣花草堂”或“杜甫草堂”。杜甫一家这才暂时有个栖身之地,但生活还是十分困苦,一天黑夜,天上忽然刮起大风,屋顶上的茅草被大风刮掉了,屋里漏着雨,全家无法安眠。他感慨万端,于是写了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八月秋高风怒号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……床头屋漏无于处,雨脚如麻未断绝。自经丧乱少睡眠,长夜沾湿何由彻?安得广厦千万间?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。呜呼!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?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!”杜甫从自己的困境,联想到“天下寒士”的苦难遭遇,唱出了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的心声。这说明,诗人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。他甚至说,只要能有这样的“广厦”.自已冻死了也心甘情愿。可见人格之高尚,胸怀之宽阔。
杜甫一生只断断续续做过几年小官,政治生涯也颇为短促,但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他时时关心着政治,关心着社会,关心着人民。他最初的理想就是要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。后来又在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一诗中写道:“穷年忧黎元,叹息肠内热”。直到他的晚年,也还是不改初衷,“不眠忧战伐,无力正乾坤”,正是这一心情的真实写照。他的政治理想虽然不能实现,但在他的诗歌中却有十分真切的反映。正因为如此,他的诗才伟大,才被人们称赞为“诗史”,他也被人们称赞为“诗圣”。
杜甫在四川住了9年,中间虽然有朋友川西节度使严武的帮助,但时间很短,严武死后,杜甫又无依无靠了。于是他带着家属离开四川,先后到过梓州、阆州、夔州、江陵、岳州、潭州、郴州等地。他投亲投不着,靠友不如意,只好到处流浪。晚年住在一条小船上,漂泊湘江一带,生活非常穷苦,只好以卖药为生。即使如此,杜甫仍然日夜琢磨他的诗篇。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他不但热爱祖国,热爱人民,也更热爱艺术。他不但精通诗歌艺术,而且对绘画、书法、舞蹈、音乐都非常喜爱。在这方面他
相关文章: |
|
本文地址:
上一篇:韩愈: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
下一篇:王维:盛唐大诗人、画家
您可以:
告诉给你的朋友!
收藏本页!
打印
关闭本页!
免责申明:《唐代大诗人“诗圣”杜甫》紧供参考,不做创业赚钱投资建议,因该资料或依赖该资料之任何部分或全部所致的任何损失,我们概不负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