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金走过了一个世纪。在这变幻的100年中,他有过成功的欢欣,有过屈辱的磨难,有过痛苦的忏悔,有过平静的安宁。巴金的人生,映照着一代五四知识分子坎坷而不平凡的命运。对巴金的祝福和纪念,也是对上个世纪许多像他一样的知识分子的怀念,是对我们的民族经历的百年风雨的记忆与思索。
作为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,巴金以《家》、《春》、《秋》等一批长篇作品影响了几代青年人,也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。巴金在文革结束后所著的《随想录》,更是以中国第一部敢说真话的作品而著称,被誉为“力透纸背,情透纸背,热透纸背”的著作,标志着巴金的创作进入了巅峰。而这部作品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巴金不畏生死,率先直面自己,以无畏的勇气拷问自己的思想和灵魂,发出了人人想说,人人都觉得应该说但人人都没有勇气说的真实的声音,对文坛和社会的震憾,石破天惊。
巴金,原名李尧棠,祖籍浙江嘉兴,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。
“五四”运动中,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,于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修学校攻读英语,参加进步刊物《半月》的工作,参与组织“均社”,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。1923年赴上海,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,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,宣传无政府主义。1927年赴法国,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《灭亡》,该作品从1929年1月在《小说月报》以“巴金”署名连载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,从而开启了他的文学创作道路。1928年冬,巴金回国后寓居上海,数年间著作颇多,主要作品有《死去的太阳》、《新生》、《砂丁》、《萌芽》和著名的“爱情三部曲”——《雾》、《雨》、《电》。1931年在《时报》上发表著名的长篇小说“激流三部曲”之“首曲”——《家》,该作不仅是巴金的代表作,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。
巴金1934年在北京任《文学季刊》编委;同年秋天东渡日本。次年回国,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,出版“文学丛刊”、“文化生活丛刊”、“文学小丛刊”。1936年与靳以创办《文季月刊》,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《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》和《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》。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、广州、桂林、重庆等地,曾任《呐喊》周刊(后改名《烽火》)发行人、主编,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。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《春》和《秋》,完成了“激流三部曲”;1940年至1945年又创作了“抗战三部曲”《火》,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《憩园》和《第四病室》,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《寒夜》,短篇小说《神》、《鬼》。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、编辑和出版工作。
巴金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,当选文联常委。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,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。“文革”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。1978年起在香港《大公报》连载散文《随想录》,1985年由他倡议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建立。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、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、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等殊荣,成为中国文坛的泰斗。
届今,这位文坛老人已跃过百岁人生界线,成为古往今来、中外东西最年长、也最受人尊敬的文坛作家。
相关文章: |
上一篇:苏轼:宋代著名的文学家、书画家
下一篇:鲁迅:中国现代文学家、思想家、革命家
免责申明:《巴金:著名作家(原名李尧棠)》紧供参考,不做创业赚钱投资建议,因该资料或依赖该资料之任何部分或全部所致的任何损失,我们概不负责。